close
<轉錄文章>失敗時也很快樂
胡幼偉



近幾年來,因感情、學業、工作、財務、病痛等原因而發生的自殺事件,常常成為令人怵目驚心的社會新聞。我們在感嘆生命殞落之餘,其實需要發展出一套迥異於傳統觀念的生活策略,才能有效減少層出不窮的自殺悲劇。

簡單講,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一直太過強調成功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一個人從讀小學開始,就被不斷地教導要立大志、做大事,好好用功,做個有用的人。說到讀書,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和顏如玉;長大開始結交異性,就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開始賺錢,就猛想如何投資理財致富。不管從事哪一行,總希望一帆風順、貴人相助、出人頭地。總之,就是愛拚才會贏、非成功不可,就連減肥,也要拚盡全力,不達目標,絕不終止!



由於一心想望成功,接受挫折的耐力就會相對降低。麻煩的是,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大多數的教誨都集中在教人如何邁向成功之路;而缺少一套有系統的論述,教人如何在逆境中自處。換言之,我們有太多關於成功的夢想,卻缺乏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更不知道失敗時該採取哪些因應策略。於是,一旦遭逢挫折,上焉者求神問卜、開運解厄;下焉者抑鬱終日、不得解脫。

但其實人生哪有可能都處順境呢?有高潮自然就有低潮。真實的人生,就像大海的波浪,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禍福既是相生相倚,我們的教育體系就不能只教人如何成功,更要討論失敗之學。但這所謂失敗之學,絕不只是情緒控管的自我排解之道;而是要真正承認自己目前在人生的某個面向上正處於不利之境,再進一步利用這個失利的情境,發展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生存策略。

以博弈來比喻,最能看清這個道理。參與賽局者,除非實力太差,難與對手競爭,否則,在整個賽局中,難免會有運氣的順逆。於是,每分每秒都想求勝,必然是錯誤的觀念。正確的想法應該是:處順境時有處順境的打法;處逆境時也有處逆境的策略,兩種戰術完全不同,認清局勢、機動運用,才能保本固元,求得長遠勝利。問題是:有多少家長、教師或扮演社會導師角色的作家,曾仔細思考過這所謂的「失敗策略」?坊間又有多少書籍在認真討論失敗之學?

筆者當然也不是失敗學專家。只是從幾次的人生挫敗中,深刻體認到,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確有幾分道理。但這福是什麼,未必能料想得到。從個人經驗來看,人在倒楣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三種發展契機。其一是會獲得許多同情,也因此會降低他人對自己的要求標準。於是,只要處逆境者展現積極奮鬥的樣態而稍有表現,通常就會獲得頗高的評價。三級貧戶之子能比世家子弟爭得更多選票,就是這個道理。其次,一時的失意,可以換取競爭對手輕敵之心,因而為自己製造了反敗為勝的機會。最後,在某一戰場的慘敗,使自己終能去除對原有發展方向的執著,因而開啟轉戰他途的契機。

所以,既有這麼多好處,我們不但不必諱言人生的失敗,更應該聰明積極地利用失敗創造利多。值此新春時刻,謹以此小小人生體驗與十方大德共勉。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成功時快樂,失敗時也很快樂!

(作者現任師大大傳所教授)(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