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hat is Doctor of Philosophy?

 

據朋友描述是這星期某大學博士班課堂討論問題之一,回答不出這個問題,可以不必唸博士班了!自己也曾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問自己,什麼是博士?又為何要唸博士?不唸博士個人就無法擁有邏輯思考的能力,亦或讀博士究竟為了培養什麼樣的能力?

如果問我:what is Doctor of Philosophy? 我的回答會是:能獨立完成某知識學科學術研究,代表將從中學習、訓練縝密邏輯思考與表達能力,並且擁有時常反省自我的機會。對博士的要求應是在於對某知識學科瞭解,層面廣且程度深。

 

再者,又為何稱博士為Doctor of Philosophy?這個名詞是怎麼來的?又與真正唸哲學學科出身的哲學博士,其他學科如:法學博士、電機博士、心理學博士有何不同?

 

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an abbreviation for the Latin "Philosophiæ Doctor", or in non-Anglo-Saxon (e.g. German and Scandinavian) usage Doctor philosophiæ, Dr. phil.) was originally a degree granted by a university to a learned individual who had achieved the approval of his peers and who had demonstrated a long and productive career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The appellation of "Doctor" (from Latin: teacher) was usually awarded only when the individual was in middle age. It indicated a life dedicated to learning, to knowledge, and to the spread of knowledge. Philosophy was, however, considered the lowest of the faculties, and the Ph.D. died out in many universities. The degree was revived in the 19th century at the Friedrich Wilhelm University in Berlin as a degree to be granted to someone who had undertaken original research in the sciences or humanities.[i]

 

原來拉丁文中Doctor of Philosophy意指哲學老師,歐洲中古時期根本就沒有所謂博士的名詞,在當時成為一名老師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傳授哲學思想領域老師,社會地位可想而知。不過,萬物常理伴隨興盛衰敗,其他知識學科一一興起後,哲學恐怕就不再是大家爭先恐後追求知識學問的對象,而PhD學位授與也曾一度消失在各大學中。直到十九世紀,德國洪堡大學才開始恢復博士學位授與,僅限於科學及人文學科。

 

接下來我們必須要對哲學學科與哲學人,做一個概念定義區分:「哲學人」指得是接受過學院內專業哲學訓練的「知識人」。哲學這種知識在今天的社會中幾乎都是在學院內獲得的,亦即是在學院內的哲學學科教育中獲得的,當然一般社會人士及其他專業人士亦得以自學的方式獲得哲學知識,只不過要作為哲學專業工作者必須要有一定的社會承認性,未經過學院教育的個別哲學愛好者確實難以取得這樣的專業形象。

哲學是一種專業,哲學能力是一種專業能力,這種專業能力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理解哲學知識的能力,另方面是處理哲學問題的能力

哲學,作為一種能力而言,這種能力唯一的重點就是具備思辨性,思辨性是針對觀念的思辨,對於命題成立根據,也是理論化觀念的思辨工作,及指將價值命題的成立根據透過問題意識、思維脈絡、與觀點主張一一建立起來的思辨活動

哲學知識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命題,各種命題甚且各自對立,但是任何一個命題都有它被思索的推證過程,這個推證過程就是以哲學思辨能力在進行的,提出命題當然是在進行真理的主張,但是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命題,任何人都可以有各種普遍命題的主張,匹夫匹婦也可以有許多的命題,但是一般人對於命題之成立問題並不具備推證的能力,推證就是進行觀念連結,這就是哲學能力的本身,哲學活動中不僅要有命題主張,更重要的是對於所主張的命題能夠提出說明,說明就是說明這個命題之所以是真理的依據,這個依據就表現在理論體系的建構中,哲學能力就是能在思辨活動中逐步構築理論體系的能力。[ii]

 

 

讀到這裡,諸位看倌應是不難想像為何現在我們稱之的博士與哲學學科,會有互相牽扯且難分難捨的糾纏情結。重點即在於博士生知識背景訓練過程,不就正是對某知識學科進行嚴謹推證與反覆思辯其命題(哲學學科能力),並在思辯活動中提升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之前在某篇自己的心情摘要中也曾提到,我認為,唸博士的過程,是為了個人心智、人格成熟的完整訓練,也是一場人性中(惰性)與意志力的拉鋸戰,與智商高低無關,與當不當教授無關,與未來走不走學術研究無關,那些於我都是其他的事情了,如果說,又能對所謂學術界有那麼一點點貢獻,也不應是意外的收穫!

 

曾經看到過某博士生對於「什麼樣的人適合做研究?」[iii]做了一番分析,要點摘要如下:

一、能夠產生好的問題意識的人;

二、耐得住讀書、研究寂寞的人;

三、善於運用文字表達能力的人。

 

呵呵!至於妳(你)和我呢?我們是怎麼樣的人呢?做研究與唸博士、唸書熱情與目標追求、本土化與洋墨水究竟有沒有相關性?答案在個人,不要告訴我可以去跑統計……

 

呼!小姐!回答妳的問題還真是難阿!以這篇代表我的敬意。

有事上奏,無事退朝!



[ii]資料來源:杜保瑞,2003<<中華文化氛圍中的哲學人的專業倫理問題>>,海峽兩岸傳統文化與當代中華文化之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